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提炼建构出来的一个包括个人伦理,家庭伦理,国家伦理乃至宇宙伦理在内的相当成熟和完备的道德价值体系。
这一体系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传统美德,则是传统道德规范体系中的中心,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传统道德产生于人类长期的道德生活的实践,在聚族而居的中国古代社会,人们最常遇到的伦理关系就是血亲关系。“亲亲”——爱自己的家人、族人,一直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相传在尧舜时代,就有了“五教”,即用“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孝慈”观念教化人民。春秋战国时期,伦理学家对“孝慈”等人伦道德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尤其是孔子建构了一套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礼、孝、悌、忠、恕、恭、宽、信、敏、慧、温、良、俭、让、诚、敬、慈、刚、毅、直、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在这些德目中,又以“仁”为最高原则。孟子继承孔子,首次提出道德的序列,“孝悌忠信”为初步的道德,“仁义礼智” 是主要道德原则,“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是“仁义礼智”在人与人关系上的应用,是做人的最基本的五种规范,即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父顺、朋友有信。除了儒家之外,其余各家也提出了一些类似的道德主张,如墨子提出“兼爱”说,把“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看成道德原则,认为“兼爱”可以统率惠、忠、孝、悌诸德。老子则要求回复原始的“孝慈”,他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同时重视“俭”,“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管仲则提出“四维七体”,四维是礼义廉耻,七体是孝悌慈惠、恭敬忠信、中正比宜、整齐樽诎、纤啬省用、敦蠓纯固、和协辑睦。在中国的道德规范体系发展中,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道德规范条目,价值体系也是多元取向,十分复杂,但上述的“仁义礼智”总是主体,贯穿于整个中国传统伦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四者之中,“仁”是核心,其他诸德都是“仁”的扩展和体现,可以说,仁义礼智就是中国的四德,它与希腊“四德”——理智、正义、节制、勇敢形成对照,体现了不同的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正是这些道德规范在现实社会中的体现,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传统美“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被当前的学者概括为十大美德。仁爱孝悌,这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最具特色的部分。“仁”可以说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源头,是一种共德和恒德。“仁”的核心是爱人,其根本是孝悌,孝悌是什么呢?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慈是爱子女,孝是爱父母,悌是兄弟互爱,都是爱亲人,所谓“亲亲”之道。扩展开来,由家庭扩展到社会,就有所谓的“忠恕”之道,忠恕,即要求尽己为人、推己及人,其具体内容是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仁爱孝悌之德就由爱亲人扩展到爱他人的亲人,由爱所爱,到爱所不爱,乃至人民万物。正是基于此,中国人形成了“四海之内皆兄弟”、“所有物类皆我伙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宽广情怀和爱洒人间的社会风尚,使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充满了浓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从而也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以及民族的团结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