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泥是一个汉字辞汇,又称淤渣,读音为yūní,指的是在静水和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含有机质的细粒土。南朝·梁武帝《净业赋》等书有相关记载。
基本介绍中文名:淤泥外文名:silt;sludge拼音:yūní解释:河湖池塘里底部的泥沙又称:淤渣词目,拼音,解释,词语出处,成因,词目淤泥拼音yūní解释[mud]:指的是在静水和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含有机质的细粒土。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1.5。当天然孔隙比小于1.5而大于1.0时,称淤泥质土。[sludge]:又称淤渣。淤浆(由固体颗粒分散在液体中形成的黏稠悬浮液)中悬浮的固体颗粒沉淀淤积而形成的含少量液体的固液混合物,形如软泥、烂泥或泥泞。[ooze;slurry]:参见“软泥”。词语出处犹污泥。南朝·梁武帝《净业赋》:“淤泥不能污其体,重昏不能覆其真。”唐·方干《东山瀑布》诗:“不缘真宰能开决,应向前山杂淤泥。”唐寒山《诗》之二六七:“我自观心地,莲花出淤泥。”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魏传统《长征诗草·过阿西草原》:“脚踏水草地,淤泥软绵绵。”成因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未固结的软弱细粒或极细粒土。属现代新近沉积物。淤泥按粒度组成可以是粉土质的或粘土质的,细砂质或极细砂质的极少。海滨淤泥的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和蒙脱石为主,淡水淤泥则是以伊利石和高岭石为主。淤泥含有较多的(2~3%)和多的(10~12%)有机质,其含量随深度而减少。淤泥的主要特性是:天然含水率高于液限,孔隙比多大于1.0;干密度小,只有0.8~0.9克/立方厘米;压缩性特别高,压力自9.8×10帕增加到19.6×10帕时,压缩系数为a1-2>0.05,压力自9.8×10帕增加到29.4×10帕时压缩系数a1-3>0.1;强度极低,常处于流动状态,视为软弱地基。淤泥按孔隙比可再细分为淤泥(孔隙比大于1.5)和淤泥质土(孔隙比为1~1.5)。淤泥的自然结构变化十分敏感,结构及其强度受力破坏后能自动复原,这就是所谓的触变性。淤泥不宜作天然地基,因为它会产生不均匀沉降,使建筑物产生裂缝、倾斜、影响正常使用。在淤泥上进行建筑时必须采取人工加固措施。如压密、夯实,用垂直砂井排水,加速淤泥固结。有时可采用柱基,或在建筑物上部采用适应于不均匀沉降的刚性圈梁,沉降缝等结构措施,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安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