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琴
木琴是打击乐器的一种。将木制琴键置于共鸣管之上,以琴棒敲打以产生旋律。琴键排列方式类似于钢琴键盘。一般所指的木琴为高音木琴,琴键较窄,音域较高,音色清脆。另有马林巴。
简介
木琴是一种击奏体鸣乐器。主要流行于东南亚、非洲(或称“巴拉风”balafon)和中南美洲民间的旋律性打击乐器,并广泛见于撒哈拉大沙漠以南地区。除早期的巴拉风按七平均律调音外,其他大多以十二平均律调音,其基本结构是以若干不同长度的音条按钢琴的黑白琴键那样排列成两行。木琴产生于14世纪,音域为3个半到4个八度。多用于独奏,但需要其他乐器(如钢琴、管弦乐队等)来伴奏方能衬托出其独特的音色,使之更具魅力。
概括
乐器名称:木琴(Xylophone)
由音条、琴架、共鸣筒和打棰四大部分组成。
使用材质
音条:用红木或其他硬质木料制作;琴架: 金属质地;共鸣筒:长短不同的圆形薄铝管, 装在每个音条的下方,作用相当于弦乐器的 共鸣箱,使音条发出的声音增强和延长; 打棰:一对勺型小木棰,多用红木制成。 用来击打音条以发声。
乐器特色
属竹木体鸣乐器类,各个音条都有固定的音高,因而木琴是变音打击乐器,可用于独奏旋律。 强奏时,木琴音色刚劲有力,弱奏时则柔美悦耳。木琴发音短促而清脆,多用来演奏 轻快、活泼的乐曲,表达一种欢乐的气氛。对于持续音,则必须运用两个打棰迅速交替敲击 同一音条以获得连续的效果。此外,木琴还可以奏出美妙的滑音和动人的震音,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制作材料
优良的木琴常用热带的红木和花梨木等硬质材料制成。演奏者双手执一对球形头的琴槌敲击,可发出音阶半音。槌头的软硬影响音色。管弦乐队中使用的木琴通常有一组固定在木条下面的金属管 ,起共鸣的作用。木琴的音域从中央C向上有 3~4个八度,实际音高比记谱高1个八度。另外一种木琴是横排式,音条分4行排列成梯形,槌形似一把长柄勺。最早用 5 条草束垫在音条下放在桌子上演奏,故成草垫木琴,在俄罗斯和东欧流行。木琴的起源最早在14世纪的非洲和爪哇的乐队中被发现,16世纪的欧洲被使用,但仅用于特殊效果 。直到 19 世纪中叶,它主要是作为一件新奇的乐器由表演者用于音乐会上,很少在其他地方使用。不过,各种精心的改进使其在调音和音质方面更好。19世纪后半叶,它进入大多数交响乐队的打击乐组,第一次是由法国作曲家 C.圣-桑斯在他的《死之舞》中首次使用,用来表现骨架的摇动声。大多数20世纪的作曲家都使用过木琴,如G.马勒的《第六交响曲》,R.斯特劳斯的《莎乐美》和D.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等作品。击奏体鸣乐器。流行于东南亚、非洲和中南美洲民间的旋律性打击乐器。也用于管弦乐队。木琴的基本结构是以若干由长渐短的硬木音条并行排列在架子上构成。乐队木琴有两种形制。较普通的一种是竖排式。即音条像钢琴黑白键排成两列,每根音条下有一根金属共鸣管。音域一般为C(1)?C(4)或f(1)?C(5)实音比记谱高八度。还有乐队马林巴,源于非洲和中南美洲的民间木琴。还有东南亚木琴、非洲木琴、中南美洲木琴等。用木琴来演奏的歌曲及谱子法国作曲家 C.圣-桑斯在他的《死之舞》中首次使用木琴,用来表现骨架的摇动声。大多数20世纪的作曲家都使用过木琴,如G.马勒的《第六交响曲》,R.斯特劳斯的《莎乐美》和D.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等作品。
木琴是以双手持小硬头槌或软头槌击奏发声。用硬头槌击奏时,能发出木质、坚硬清脆、余音短、穿透力很强的声音,很适合演奏各种形式的音阶、琶音、滑音、颤音、滚奏音、双音、跳进甚至远距离跳进的技巧性的乐句。木琴能用很快的速度演奏,可自如地控制强弱变化。木琴在乐队中常被运用于轻松、活泼、欢快、诙谐、幽默、怪诞的音乐段落中。
结构组成
木琴是由一套长方形小木块组成。这些木块按照一定的次序排列。
木琴的基本结构是以若干不同长度的音条按钢琴的黑白琴键那样排列成两行。优良的木琴常用热带的红木和花梨木等硬质材料制成。 早期的木琴被称为木制敲击乐器。最初演奏者席地而坐,两腿向前直伸,木块横于腿上而进行敲击。此种木琴,称为腿上木琴。改良后是把木块置于半圆形的框架上,演奏者把它从颈部挂至腰际来敲击。这种木琴称为环状木琴。 更进一步的木琴是:每一木块的下方置一开口葫芦作共鸣器之用。此种木琴,可称为瓢式木琴。现代木琴就是根据瓢式木琴改进而成,是以木料或金属制的管子来代替葫芦作为共鸣器。
发展起源
木琴的起源甚早,相传非洲与印度尼西亚在14世纪时就有木琴。
七彩木琴
在欧洲最早提到木琴是在16世纪,但仅用于特殊效果。直到 19 世纪中叶,它主要是作为一件新奇的乐器由表演者用于音乐会上,经常被巡回演出的演奏家们当独奏乐器使用,很少在其他地方使用。不过,各种精心的改进使其在调音和音质方面更好。在1830年左右,俄国演奏家古西科夫以高度的技巧演奏木琴以后,木琴渐为人们所赏识,并引起了如门德尔松、肖邦、李斯特那样的作曲家们的兴趣。19世纪后半叶,它进入大多数交响乐队的打击乐组,第一次是由法国作曲家 C.圣-桑斯在他的《死之舞》中首次使用,用来表现骨架的摇动声。 此后,经常被作曲家用于管弦乐曲中。大多数20世纪的作曲家都使用过木琴,如在G.马勒的《第六交响曲》,R.斯特劳斯的《莎乐美》和D.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等作品中都把木琴运用得很成功。
弹奏方法
演奏时以两个木制的小槌在木块上敲击,发出声音略似骨头的枯干的叩击声,音质强烈刺耳,具有非凡的穿透力。现代木琴的音域有三个八度,过去木琴的记谱法比实际音高低八度,自圣——桑以后,就按实际音高记谱。 演奏者双手执一对球形头的琴槌敲击,可发出音阶半音。槌头的软硬影响音色。管弦乐队中使用的木琴通常有一组固定在木条下面的金属管 ,起共鸣的作用。木琴的音域从中央C向上有 3~4个八度,实际音高比记谱高1个八度。另外一种木琴是横排式,音条分4行排列成梯形,槌形似一把长柄勺。最早用 5 条草束垫在音条下放在桌子上演奏,故成草垫木琴,在俄罗斯和东欧流行。
应用作品
19世纪后半叶,它进入大多数交响乐队的打击乐组,第一次是由法国作曲家C.圣-桑斯在他的《死之舞》中首次使用,用来表现骨架的摇动声。大多数20世纪的作曲家都使用过木琴,如G.马勒的《第六交响曲》,R.斯特劳斯的《莎乐美》和D.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五交响曲》、《第二爵士组曲》等作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