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证明的不是1+1=2,也不是1+2=3,这是一个常见的误解。要理解1+1的意思,首先要回到哥德巴赫本身。1742年,哥德巴赫给欧拉的信中提出了以下猜想:任一大于2的整数都可写成三个质数之和。但是哥德巴赫自己无法证明它,于是就写信请教赫赫有名的大数学家欧拉帮忙证明,但是一直到死,欧拉也无法证明。直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不行,人们采取了「”迂回战术”,就是先考虑把偶数表为两数之和,而每一个数又是若干素数之积.如果把命题每一个大偶数可以表示成为一个素因子个数不超过a个的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b个的数之和记作a+b,那么哥氏猜想就是要证明1+1成立。从20世纪20年代起,外国和中国的一些数学家先后证明了9+92十31+51+4等命题.1966年,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成功地证明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2个的数之和。这是迄今为止,这一研究领域最佳的成果,距摘取这颗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仅一步之遥,在世界数学界引起了轰动。但这一小步却很难迈出,「”1+2”被誉为陈氏定理。因此1+2,1+1只是一种简便的写法,并不是真的是证明为什么1+1=2或者1+2=3。陈景润-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当代数学家。1953年9月分配到北京四中任教。1955年2月由当时厦门大学的校长王亚南先生举荐,回母校厦门大学数学系任助教。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1981年3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国家科委数学学科组成员。1992年任《数学学报》主编。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