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正面管教的创立和理论来源

正面管教是英文positivediscipline的翻译,在台湾被译为正向教养力,可以理解为对孩子的正面引导,讲究的是不惩罚、不骄纵,和善而坚定的有效育儿,既要和孩子有比较好的情感连接,又要树立一定的界限。

四十年前简尼尔森根据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创建了正面管教,后来,琳洛特和简尼尔森一起设计了正面管教的家长体验课,让普通的家长即便不懂心理学也可以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正面管教》这本书被译为多种文字传到各个国家,在美国,正面管教已经成为主流家庭的育儿观。在我国张宏武女士把正面管教带回了中国,13年,创始人简尼尔森来参加了我国的第一次正面管教年会,12年开始,正面管教在北上广深被越来越多的家长所了解,已经进入了许多家庭和机构,去年还被写进了台湾的教育局文件中。

简尼尔森是一名教育学博士,她自己育有七个子女,二十多个孙辈,担任过十余年的儿童发展和心理咨询工作。她已经八十多岁了,还活跃在国际的舞台上,足见PD精神对人的长远影响。

阿德勒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心理学家,和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他和弗洛伊德曾经共事,但是后来在学术上有了分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讲的是一种“原因论“,即你的过去造就了你,而阿德勒认为,人不应该被过去所束缚,应该更加积极地去把握当下,达成人生的目的,所以阿德勒的心理学讲的是一种“目的论”。这个大家有兴趣的话,我推荐两本书,一本是《自卑与超越》,一本是《被讨厌的勇气》,如果你和我一样也有着不够自信的问题,这两本书会有很大的帮助。

正面管教的一些核心观点就来自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例如孩子的种种行为都是对价值感和归属感的追求,孩子要成长为自信和有责任感的人,就要学会贡献、合作和对他人感兴趣,这些都是价值感和归属感的来源。

2、正面管教的几个核心理念。

行大于言:

第一个理念叫做行大于言,这个词可以多方面的理解,首先是我们做了什么比说了什么更重要,孩子一个主要的学习途径就是模仿,例如我们常常教孩子要遵守交通规则,但我们自己却偶尔会带着孩子横穿马路,孩子可能记不得咱们所说的规则,却能记住我们所做的负面行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讲育儿先育己,自己吃得健康,孩子才会少吃零食少喝饮料,我们自己在家中也遵守我们共同制定的规则,例如有限的屏幕时间,这样孩子才不会常常捧着手机,我们自己从来不翻书,那孩子就很难爱上阅读。有时候孩子是我们自己的一面镜子,孩子生活规律混乱,可能指向的是我们自己的生活没有规律,我们要先做好自己,才有资格去管理孩子的生活,这也是把孩子当成和我们平等的人来尊重。正面管教中“控制自己的行为”工具。

行大于言的另一层意思是,我们想让孩子学会的能力和技能,是需要示范和练习的,有些家长会对孩子抱有一种“生而知之”的想法,例如我们想让孩子自己好好吃饭,却不仔细告诉孩子应该如何使用餐具,也不给孩子失败的机会去练习,最后的结果肯定不尽如人意。成人在繁忙的生活中很难意识到,许多我们已经内化了的经验,对孩子来说还是第一次,有时候孩子并不是为了激怒我们而去做一些“错误行为”,而是我们没有告诉孩子“妈妈需要你这样做”,几次示范和几次练习的机会,虽然在这个阶段会花费一些时间,但在孩子具备了这样一种经验后,会省掉许多不必要的小麻烦收拾残局的时间,孩子通过技能的学习也能获得“我能行”的体验。在正面管教的工具中,“教孩子该怎么做”就是在提醒我们要行大于言。

行大于言还有一层延伸意思,就是我们说的和我们做的要统一,当我们的言行不统一时,我们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还举孩子不好好吃饭的例子,当家长追着孩子喂饭,孩子就是不吃,妈妈可能会说那你就饿肚子吧,但是到了孩子饿的时候,妈妈面对孩子可怜兮兮的小脸儿就不忍心让孩子饿着,又给了其他食物,这样聪明的孩子就知道,妈妈说让我饿,但我还是会有吃的,他没有承担饿肚子的后果,自然就不会重视妈妈所说的话。正面管教中的“让孩子承担自然后果”就是这个意思,承担了后果才能负起责任,才会重视规则。

在我们以往的管教方式中,有时候我们心情不好,可能会因为小事责骂或惩罚孩子,但随后家长可能会出现内疚和补偿心理,觉得自己说重了或不愿看到孩子不开心,再用其他的奖励去补偿,这就是时而惩罚时而骄纵的管教了。这会让孩子对规则产生不信任,对小月龄的孩子来说他们是需要固定的规则和生活规律来获取安全感的。

确保孩子感受到爱:

我们传统上提倡的管教方法,其实是比较严厉的,有句话叫“慈母多败儿”,说的就是对孩子应该严厉,但这样的方法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孩子常常理解不到家长严厉背后的爱。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小的时候,犯错误被责骂后,你自己的感受是什么?你当时的决定是什么?有没有人觉得,我爸爸骂我打我,打的真好,是因为他爱我,有没有人在被劈头一顿骂后,决定自己从此要听话,努力。我想更多的想法会是:这次被抓了,真倒霉,更多的会是伤心,羞愧,甚至不服气。这个时候我们是很难感受到爱的,我们的孩子也是这样。正面管教之所以不提倡惩罚孩子,这就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惩罚在表面上暂时制止了错误行为,却指向了更多的负面情绪负面反应,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正面管教有一个工具叫做“先连接再纠正”,还有许多类似的工具如“共情”“认同感受”,都是在强调,我们管教孩子的行为,背后是对孩子的关爱,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些爸爸妈妈可能会问,他都已经犯错了,我正在气头上,怎么去表达爱呢?这就要提到正面管教的另一个观点了:“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大家都听过一句话叫“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在生活中,我们对孩子的错误其实容忍度是很低的。我们学习了正面管教之后,可能对待孩子的错误就会有一个更轻松的态度了,因为这是孩子学习的好机会,他在练习,摸索,成长,我们不仅不惩罚,还要给孩子个拥抱,告诉他“你已经很努力了”,“妈妈看见你的付出了”,试想这时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感觉更好,才能做得更好”,这就是为什么要确保孩子了解我们的爱。另外正面管教的理论讲孩子的所有错误行为都是在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只有让孩子感受到爱,孩子才能获得这两种感受,才会为了自己的价值而活,而不是为了获得奖励或为了避免惩罚。

行为背后的目的:

常常有家长会说自己家的熊孩子反复犯错,说了很多遍还是不听,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实际上第一步不是考虑怎么说,而是要先读懂孩子言行背后的信念,然后对症下药,前面我们也说了,孩子的不良行为其实都指向一个需求,就是寻求价值感和归属感,正面管教有一个工具叫做“错误目的表”。

在错误目的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不良行为被称作错误目的,主要分为四种,在第一列中可以看到,分别是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和自暴自弃。大家可以通过自己当时的感受去做基本的判断,在第三列中显示的是家长可能出现的错误做法,如哄骗、替孩子做、投降,或看我怎么收拾你,大家可以对照自己在面对孩子时是否出现了这样的意识,后面一列显示了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还有我们可以使用的正面管教工具,也就是合适的应对办法。大家不妨一用,然后在群里反馈。需要说明的是,这个表上的四种错误行为划分,在使用时并不需要分的特别仔细,例如一个孩子有着拖拉磨蹭的问题,既可能是寻求过度关注,也可能是对父母先前行为不满的报复,家长可能烦躁,也可能无助,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去分析,最重要是放过这个错误本身,看见孩子可能的需求,然后再使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