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士"的意思:

处士,古时候称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亦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男子隐居不出仕,讨厌官场的污浊,这是德行很高的人方能做得出的选择。

"处士"的地位:

早期的"处士",名声都很大,具有一定的政治、社会影响力,而往往又不愿意与当政者合作。比较著名的有,商末周初的伯夷、叔齐,秦末汉初的商山四皓、黄石公,等等。

越往后,处士的"含金量"越来越低,其德才和社会影响力也越来越低;当然也不乏陶渊明、唐寅这样著名的处士。再往后,就泛指没做过官的读书人了。

"处士"的沿革

在唐代的习惯上,称为"高士",再早一点,便叫"隐士",都是同一涵义的名称。这一类人,在中国历代的历史上,关系也很重要。甚至每使历代的帝王或朝廷,隐隐约约都在注意他们的言行举动,心存顾忌。那些帝王将相,生怕被他们看不起,便会觉得自己很不安心。这也是中国历史文化上的特色人物。如果比照西方文化,从西洋的政治学说上,勉强的比类,便是属于保留"不同意"的主张,或"不合作"的态度的人。不过,这种比方也很勉强,中国文化中的隐士、高士们,是属于道家一流的人物。他们绝对不肯只为自己而鸣高,有时为了国家天下人民的利益,也会婉转设法,提出很有影响力的主意,帮助社会的安定,然后即所谓"功成而弗居"、"没世而无闻"而已。